2022
07-21
07:43
山东省文化馆
收藏分享
评论
0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描绘了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蓝图,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远景目标。公共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意见》提出了到“十四五”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的总要求。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总体格局中,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的主要标志是什么?重点任务和创新突破口在哪里?这是文化馆领域贯彻落实《意见》部署必须回答的问题。
首先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公共文化领域最重要三个机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中,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更具紧迫性和艰巨性。这是因为文化馆领域数字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数字文化馆建设2015年开始纳入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试点,各级文化馆较为普遍的数字化建设和服务近五六年才广泛开展起来。起步晚,意味着基础相对薄弱,成果和经验积累相对不足,回应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更具紧迫性。艰巨性与紧迫性相伴而生。惟其基础薄弱、发展滞后,更需奋起直追、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面对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任务更为艰巨。《意见》为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馆领域应抓住发展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和举措落实《意见》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加强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建设,增强文化馆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是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的首要任务。《意见》部署了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全景呈现式中华文化数据库的任务,这是供给侧发力的结构性改革思路,因此,增强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的关键。基于文化馆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数字内容供给能力,首先需要提升文化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扩大以全民艺术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数字资源存量。相对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来说,文化馆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方面有更广阔的空间。举凡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年事节庆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活动资源、艺术普及培训资源等,都是文化馆业务活动涉及的领域,也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资源。问题是目前为数不少的文化馆对属于自身业务范围内群众又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的识别、发现、挖掘、提炼和数字化转化的能力不足。因此,增强数字内容供给能力,对文化馆来说,重要的前提是落实《意见》提出的文化机构将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的要求。所谓纳入经常性工作,就要求有专门的发展规划,有专门的内设机构,有专门的人才队伍,有经费设备等专项保障。各级文化馆的内部组织结构要尽快向把数字化建设纳入经常性工作的方向迈进。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秉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资源建设方法。按照《意见》指引的方向,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已建和在建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数据的逻辑关联。“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在《意见》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八大重点任务中列于首位,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逻辑关联不是要改变数字资源的物理分布,而是通过技术措施实现逻辑关联,即所谓部署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本质意义是打通“数据孤岛”“资源孤岛”,实现资源数据的共建共享。关联的基本方向,《意见》强调了不同领域、不同载体、数据源和公共文化服务实体三大方面。通过资源数据的逻辑关联,形成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为资源的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利用奠定基础。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体现逻辑关联的思想,需要强化资源分类和标识的标准规范应用,提高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水平,从根本上说,这又回归到“纳入经常性工作”、拥有专门人才队伍上来;需要突破地域、机构、载体等藩篱,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资源数据关联。一个全景呈现式全民艺术普及的专业化数字资源库,就是《意见》所描绘的“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既有存量资源的解构、重组与改造。公共文化领域已建成一批全民艺术普及资源,但存在权属不一、标准有异、与移动互联环境利用不相适应等问题,在推进数字资源建设进程中,通过对存量资源的解构、重组、加工、改造,促进存量资源转化为共享程度高、适应新媒体传播和新业态应用的服务资源,应成为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那些在时长、表现形式等方面不适应移动互联环境利用的舞台演出、直播实录、艺术分享、系统讲座等,更需要通过适当的解构、重组,改造成为短小精悍、粘性强、易传播、有实效的数字资源。相比于完全新建资源,这是多快好省的建设方式。
创新全民艺术普及体验场景,是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是《意见》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创新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是《意见》提出的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沉浸式、体验式、智慧化水平有长足进展,但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文化馆的空间数字化、体验式改造相对缓慢。当前,文化馆的数字新场景建设重点应在两方面发力:一是城市文化馆借鉴公共图书馆开辟数字阅读空间、音乐影视欣赏空间的做法,在馆内开辟数字化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经典作品欣赏阵地、展示空间,打造成文化馆的基础性、常态化服务项目,丰富文化馆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的手段与方式,增加吸引公众走进文化馆、利用文化馆的服务元素。二是按照《意见》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数字化文化体验的指引,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的数字化空间改造升级,让每一个县级文化馆都具有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的体验空间,在线在场相结合,“大屏”“小屏”相补充,体验方式多样化,空间环境场景化,接入国家文化专网,打造成为县城数字文化体验中心,形成聚集和辐射效应,带动全民的文化艺术获取方式、欣赏方式、体验方式变革。最近,文化和旅游部在部署做好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的指导性文件中特别强调,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加强统筹,选择若干具有良好工作基础的脱贫县(团场)文化馆,探索开展“文化体验馆”建设。实现方式就是将“文化体验馆”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搭建鉴赏、观影、培训、体验等互动式、沉浸式服务场景。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体现了《意见》提出的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的思想,明确了基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探索线上线下相衔接的全民艺术普及培训体系,是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的特色项目。开展全民艺术技能普及,是文化馆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内容。传统上文化馆的艺术技能普及大多是线下阵地式教学,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文化馆建设出现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教室的远程培训,疫情防控则进一步催生线上培训快速发展。从发展规律上说,全民艺术普及技能培训不能完全固守传统的线下阵地培训方式,但也不是单靠线上方式就能有效完成的,文化馆所有的艺术技能培训都应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这就需要因项目、因课程制宜,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及其实现方式,建立起“进阶式”的线上+线下培训体制,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数字化改革思路促进培训模式创新、普惠服务扩面、服务效能提升。
为完善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促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意见》在保障措施中提出了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的构想,为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扩大资金来源、完善分配机制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形成的中华文化数据库,通过多元主体建设的“数据超市”实现数字内容的多网多终端分发,资源数据具有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特点。公共文化机构开发生产的数字资源不仅用于公益服务,也可以成为文化产业解构、重构、再创作数字文化产品的素材,从而实现资源数据供应链的延展、内容素材的增值。在这种机制下,凝结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识的关联数据的开发和分享就可以获得收益。《意见》提出鼓励公益性文化机构积极探索将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和开发取得的收入用于事业发展的办法,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实际上是指出了公共文化机构以文化大数据建设为契机促进资金来源多样化、探索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新路径的可能性,对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来说,是新的机遇,也是挑战,应引起重视并研究探索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