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6-11
11:20
临沂市郯城县文化馆
收藏分享
评论
0
6 月 10 日,国内首次“于公文化研讨会”在郯城县银都大酒店三楼会议室召开。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刘晓焕应邀参加会议。
郯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石瑞强在致辞中指出,于公文化属于传统文化,是郯文化、望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赋有爱国、法治、廉政、德善、孝亲等文化精神,其研究内容包括于公墓、于公祠堂、于公故居、于公后裔、东海孝妇、典籍传说、戏曲故事等文化存在。研究好于公文化,有三个意义:一是能为传统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二是能服务郯城重点项目建设。县里已把于公法治文化公园和窦娥墓孝文化公园建设,都列入重点项目。对于这些重点项目,需要在设计、建造、营运等环节提供于公文化元素支持。三是于公文化研究的社会影响,能广泛吸引国内外于公后裔前来郯城祭拜祖先,这些人就可以成为拉动郯城文化和旅游业的新动能。
郯城县政府原副县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孙子兵法研究会专家团成员、郯城县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韩明林,在会议上作主旨讲话。来自省内外的 8名专家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其论文题目(发言顺序):①江苏省著名于氏文化研究专家于化渠《山东郯城是于姓故乡》。②著名文博专家、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建平《于公墓本体保护计划及开发利用初步构思》。③ 山东省地方史志专家秦士杰《于姓文化和于公文化研究大有可为》。④临沂市著名文化学者乔闪《“于公高门以待封,严母扫墓以望丧”——两汉官吏家风家教传承管窥》 。⑤国内著名作家、散文家刘琪瑞《〈“不干以私”于定国〉的写作过程》。⑥ 原郯城县文化局副局长、正县级调研员刘宝玉 《谈谈〈于公后裔遍天下〉》。⑦ 临沂市政协文史顾问、兰陵县东方荀子学院院长焦子栋《于公法治精神与依法治国推进刍议》。⑧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刘晓焕《潍县 昌邑于姓由来》。
这次会议是在郯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由山东省历史学会郯文化专业委员会、郯城县望族文化研究会、郯城街道文化科技科主办,于公文化研究会、郯城于氏宗亲联谊会承办。本次会议,经过与会专家讨论,就于公文化研究问题达成三个共识:第一,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汉代于公墓”是国内仅存唯一的、最早的“于姓远祖墓”。第二,山东郯城是于姓故乡。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邘国的第一任国君邘叔不姓“于”,而是姓姬(名姬诞),其所管辖的子民族人实际上是“姬”姓一大分支“邘氏”,邘叔是于姓的得姓始祖。真正于姓的形成是在邘国消亡后,邘叔的后人去邑成“于”,才有了于姓。于姓形成后,产生了三大于姓族群居住集中的郡望,即东海郡、河南郡和河内郡。之后,另外两郡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东海郡于公的后代繁衍兴旺,播迁广泛,延续古今。第三,大力弘扬于公文化的法治精神。于公墓的开发、保护和展示要贴紧于公文化原始内涵,突出德善法治,兼顾廉洁勤政,努力打造全国性的法治教育基地。
参加会议的还有部分老领导,以及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化和旅游局、县融媒体中心、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县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县档案局、郯城街道等相关单位等 21名专家和领导:邓强、杜成德 、刘继亮 、夏政平、黄夫群 、李波、孙长生、宋保武、刘卫星、霍宗华 、苏天 、王飞 、黄新忠 、王经芹 、丁培强 、朱佳慧、李军 、徐京、秦光明 、赵永检 、胡彦省。来自江苏邳州市、赣榆区,临沂市郯城县、罗庄区等2省、4 市县区的于新先、于菜春、于尧舜、于江河、于青学、于效礼(于效才的私人代表)、于志涛 、于建飞、于兴亮等 59名于氏宗亲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提及的于公,特指西汉丞相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名字叫于睿,于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于公文化研讨会的召开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国内于氏文化研究专家、于氏名人和其他姓氏宗亲联谊会组织等,纷纷发信祝贺。国内著名于氏文化研究专家、原胶东于氏宗亲会副会长、威海市文登大水泊于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大水泊于氏第26世于延友的贺信说:“大水泊于氏是定国公后代,系于公后裔。国运昌,文化兴。于公文化研讨会的召开,适逢其时。祈愿远祖于公的“善德廉法”精神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升华、发扬光大。在于公文化后续活动中,我们决心将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努力,发扬先辈传统,传承于氏文化”。郯城徐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徐勤伟的贺词是:祝贺于公文化研讨会胜利召开!祝愿郯城于氏文化和徐氏文化共同进步、郯城望族文化繁荣昌盛!与会的山东省诗词大家夏政平的律诗《赞于公》,更是把于公文化研讨会推高了层次。赞于公:“于公文化代弘扬,青史载名流远长。父为决曹儿为相,才兴乡里志兴邦。悯民仗义平冤狱,执法如山佩栋梁。忠孝传家承地气,诗书继世接天光。多行善举螽斯旺,更冀干城后裔强。驷马高门天下誉,恭瞻巨冢敬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