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2023

10-09

19:42

淄博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周村烧饼
制作技艺

一方水土一方民情

一道特产一缕牵挂

一城一味,一味一食

周村烧饼作为非遗美食

将淄博的历史

浓缩进了它小小的身躯

让我们跟随文字的脚步

来了解周村烧饼的前世今生





周村烧饼的前世起源

周村烧饼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叶,周村贾商会集,各种小吃应时而生,一种上贴烘烤胡饼的“胡饼炉”传入周村,饮食店户的师傅采纳焦饼薄香脆的特点,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生产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据《资冶通鉴》记载,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 160 年)就有贩卖胡饼(即芝麻烧饼)者流落北海(今山东境内)。清代光绪六年(1880)后,“聚合斋”烧饼老店采用对环境没有污染的纸包装,这一形式一直沿袭至今。20世纪50年代,“聚合斋”老店并入周村食品厂,成为现今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的前身。作为百年老字号的继承者,周村烧饼有限公司传承了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







周村烧饼的独特风味

周村烧饼用料简单,只需用面粉、芝麻仁、食糖或食盐即可制成。它以薄、酥、香、脆而著称,“薄”是指烧饼薄如纸片,拿起折叠,会发出“刷刷”之声;“酥”是说烧饼入口一嚼便碎,失手落地即摔成碎片;“香”是说烧饼入口久嚼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无穷;“脆”则与酥相辅相成,给人以上佳的口感。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原料配方、延展成型和烘烤是周村烧饼成败的关键,其核心在于一个“烤”字。烤主要看火候工夫,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若非高手,掌握不好烤的技艺,烧饼质量就难保上乘。







酥是一大特色,入口一嚼即碎,不咯不皮,失手落地,即成碎片。







也是一诱人特色,入口久嚼不腻,越嚼越香,且回味无穷。







在饼类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纸片之薄的烧饼,拿起一叠,有唰唰之响声,如风中之白杨。







脆与酥相辅相成,脆、酥合成,给人以美好难忘的口感,可使人食欲大增。




周村烧饼的现世发展

2008年6月7日,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传承与发展备受关注。周村烧饼如今开始了专业化规模生产,配方更为科学,设备更加先进,工艺更趋规范。传统配方和独特工艺,保证了周村烧饼优良的品质,酥香薄脆,老少皆宜,传承有序,魅力无穷。

不仅如此,在周村,还有周村烧饼博物馆来守护周村烧饼的传承与发扬。在周村烧饼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正宗的周村烧饼制作工艺,品尝到新鲜出炉的薄、香、酥、脆的周村烧饼,还见证它百年传承、发扬光大的历程。







文化遗产是时间之于人类的记忆

是一代代前人留给后人的

宝贵精神财富

民以食物为天

在淄博传统美食中

周村烧饼占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

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愿我们都能从平凡的生活中

发现来之不易的幸福。




END


推荐阅读  

博览述评丨文化馆怎样让人更“沉浸”

文化在线丨“大美民间 海河之约”胶东民间窗花剪纸艺术展线上微展

文化动态丨艺动国庆最潮玩,淄博市文化馆40余场惠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群艺荟萃   文悦淄博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优质文艺资讯

零距离享受文化资源服务


  全民艺术普及资源精选平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