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谱新篇走在前

2023

11-24

09:24

临沂市沂南县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沂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谱新篇 走在前

收获时节,沂南再添一项“国字号”认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于10月底联合发布全国首批6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其中,山东省两地成功入选,而临沂市沂南县也名列其中。

守正创新

笃行实干谱沂南新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文化产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赋能作用。沂南县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发展思路,聚力整合,创新融合,探索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沂南模式”,塑造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城、休闲胜地”特色文旅品牌,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顶层设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沂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坚持“红色引领、文化铸魂,绿色托底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构建了全域文旅发展体系,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实体化运作文旅康养工作专班,建立“指挥部+专班+国企+镇村+合伙人”工作机制,形成了协同发展、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先后制定《沂南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沂南县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沂南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了“一核五带、八大综合体”空间发展格局。确定了以诸葛亮文化、汉代文化、红色文化、泉水文化为主题的一业一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精心布局文旅康养等5条重点产业链,将沂蒙泉乡乡村振兴示范区、东高庄红色文化和美丽乡村示范区等十大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全县八大重点突破任务,形成了协同发展、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切实落到实处。

机制创新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动力

沂南致力于以政策创新推动文化共建共享,持续健全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激励社会力量繁荣乡村经济。特别是在资本要素保障方面,构建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全县人力、物力、财力向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倾斜,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基金,组建阳都文旅、朱家林乡建集团等国有平台,为朱家林乡建集团、龙腾竹泉、影视基地等文旅企业协调融资贷款7.85亿元,债券融资2.28亿元建设阳都城市客厅等城市新地标,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快道、亮绿灯。

人才优势注入文化产业发展朝气

积极落实《沂南县关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八条措施》招才引智举措,坚持以人才支撑推动乡村基层善治,筑巢引凤,开启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为服务乡土人才,沂南搭建起徐公砚传习所、景泰蓝工艺团队、元宝根艺培训基地等文创产业平台,构建出“1+N”雁阵式人才体系,建立起“美丽乡村供应商”人才孵化基地,与上海戏剧学院、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密切,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合作新机制。

砥砺前行 凝心聚力谋文旅发展

乡村文化作为最重要的乡村资源之一,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乡村发展“魂”之所在。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乡村文化产业,既是振兴乡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沂南做好了以新方式、新主张打造出“沂南标准”模式的充足准备。

01 项目引领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坚持把片区示范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依托自然风貌、文化底蕴,规划建设占地36平方公里的卧龙源城乡融合示范区,提升诸葛亮文化公园。深入挖掘北寨汉墓文化内涵,筹划建设3万㎡的汉代文化博物馆和汉代文化遗址公园,建设非国有博物馆群。传承创新沂南乡村旅游发展范式,建设卧龙源乡村康养度假区,加快推进东高庄红色乡村振兴片区、依汶美丽乡村衔接片区等“乡村振兴十大项目”,持续丰富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片区、沂蒙泉乡田园综合体片区业态,逐步形成以诸葛亮汉文化、红色教育、乡村休闲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十大片区”,全力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美好生活向往区。

02 文脉赓续传承,为乡村振兴赋智

全省第一个在县级层面出台了《沂南县基层文物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沂南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2022-2035年)》等文物保护性文件。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5400余万元,实施了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抗大一分校旧址)抢险加固、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等文物保护等项目,沂南县创建“沂蒙精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列入全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建成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等10余家红色展馆,在《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规划建设东高庄红色片区,沂南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3 红色经典延续,为乡村振兴赋力

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上海戏剧学院韩生教授团队,推出大型沉浸式史诗剧《沂蒙四季·红嫂》,打造了9个沉浸式小院,其中《妇救会》《跟着共产党走》在全省小戏小剧评选和“大擂台”中获一等奖、金奖。沂南经验铸就典范,《沂南县沉浸式演绎讲述红色故事》入选全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讲好红嫂故事,赋能乡村振兴”作为全国18个案例之一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集(2022)》。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等5处红色景区列入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04 好品精彩纷呈,为乡村振兴赋彩

制定《沂南县“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依托6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快推进文创产品研发,徐公砚、蒙山妈妈老粗布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打造19家县级以上非遗工坊,建成岭上砚博物馆、竹泉乡村记忆馆、红石寨酒具博物馆等20个展示体验销售平台。强化文化产业品牌化市场推广,高来德烧鸡、醉三国酒业文化园等企业形成“工业+旅游+文化+互联网”经营模式,企业产值突破亿元,三和玩具、盛源玩具等8家企业发展迅猛,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三和玩具年均自营出口额达5000多万美元,获评 “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05 文娱环境优化,为乡村振兴赋效

夯根基,高标准打造文化空间,聘请中央美术学院规划设计,投资1.2亿元建成集图书馆、美术展览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串联26个文化特色村、16处景区化村庄、4处4A级景区的“爱尚沂南 红色之旅”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环线让20余万群众从中受益。享生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2023年立足县域特色文化资源,举办第七届沂南县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结合竹泉村嗨玩节、智圣汤泉海浪节等活动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第十九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文化,完成“送戏下乡”活动324场,“送电影下乡”3684场。

于沂南而言,不论是“一区四员”的常山庄模式、康养结合的智圣汤泉模式,还是村企共建的竹泉模式,都是沂南乡村振兴成功经验。此次入选试点单位是新的起点,沂南将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八大融合构建“一带四区”空间体系,打造出现代版沂蒙“富春山居图”,继续用产业之手将文化风帆高高扬起,为乡村振兴打造更加坚固而挺立的精神脊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