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非遗月德州系列活动——省级非遗项目蹦鼓舞公益培训活动成功举办

2024

02-28

09:13

德州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为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广大人民群对非遗的保护意识。2月7日,德州市文化馆开展了省级非遗项目蹦鼓舞公益培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授课,培训学员60余名,现场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浓烈获得学员一致好评。

图片

蹦鼓舞主要流传在德州市陵城区,在糜镇、宋家、滋镇等乡镇的二百余个村庄最为盛行。蹦鼓舞经几百年的锤炼,已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流传于以德平镇为中心的区域,这一地区的民俗、民风、语言基本相同,形成了这一带固有的地域风格,这种风格被当地群众称为“德平风”,蹦鼓舞也带有这种独特的风格。

图片

图片

蹦鼓舞起源于元朝、系宫廷舞蹈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变迁,蹦鼓舞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观赏、同欢共乐的文娱形式。每逢元宵佳节,群众便自发组织秧歌舞队,走街串巷,共庆佳节,共贺丰收。蹦鼓舞最初是宫廷舞蹈,是王宫贵族在过节、迎宾和宴会时享用的,舞队由俊美的童男少女组成,以大鼓、小鼓、锣、锻、镣等打击乐器伴奏。由4个、8个或12个童男舞鼓或伞,由4个、8 个或12个少女舞扇。蹦鼓舞的主要角色为伞、鼓、扇,扇为女角,可以为8伞、12鼓、12扇,也可以为4伞、8鼓、8扇,总之各角色数量必须是偶数。在秧歌队伍中, 以大鼓、小鼓等打击乐器为前导,进场后锣鼓退向左边(后边),伞、鼓、扇成两纵队进入场内, 跑“二龙出须”队形变为大圆,跑圆场,各角色各走各的动作穿花(也叫编篱笆)。鼓子变为4排, 向前走,推进到圆中,周围以伞、扇作陪衬,形成外圆内方的场图。鼓子做完动作后,向后走退出圆心,同时伞进入圆心,由鼓、扇在周围作陪衬。以此类推,鼓、伞、扇依次交替进入圆中,整个场景动律感强但又有条不紊。蹦鼓舞在发展、丰富各角色动作的同时,还陆续增添了一些代表性角色,如老生、小生、民医、青蛇、白蛇、彩婆等。后来以蹦鼓舞为主,同“太平车“旱船”“龙灯”“跑驴”“武术”“高跷”等秧歌混编,形成了形式多样、特点各异的大型广 场秧歌组合。此时的秧歌队伍非常庞大,有的有上百人,较大的村镇甚至能有三五百人参加。在表演形式上,开始时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的为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所跑队形有“四门斗”“龙摆尾”等, 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舞蹈、小戏, 如“太平车” “跑驴”等。

图片

蹦鼓舞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蹦鼓舞是从宫廷舞蹈发展为广场舞蹈的,艺术价值很高。在表演形式上,其既能与其他秧歌舞一起组合成大型表演,又能独立出来进行表演。蹦鼓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舞蹈史上熠熠生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