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给您当导游|桨声灯影里的“运河记忆”

2024

05-03

22:03

济宁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宁人,“词坛泰斗”乔羽老先生,为家门口的大运河写出了这首歌。乘坐在游船上,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和一阵阵微风,以流淌千年的运河为轴展开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去追寻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运河记忆,惬意至极。
“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衔,都过济宁州。”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济宁城因河而兴,依河而建,因商而荣。“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济宁市古运河沿岸,涵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天井闸,以及老运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树等空间节点,以古运河为主线,形成“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生动景象。目前,“一河两岸”的打造已完成。

“运河记忆”游船游览的是京杭运河内运河道,全长7.5公里。登船处是济宁的小闸口,也叫任城闸,是大运河济宁城区的一道船闸,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七年,因靠任城东门外边,命名为任城闸。位于小闸口附近的伊斯兰教派清真寺庙,俗称清真东大寺。据寺内清同治六年(1867)碑记载,该寺建于明成化年间,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一座“龙首”式样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教建筑群。
游船由南向西转弯驶过的地方被称作好运湾,在革命战争时期,此地保护过革命力量,故被称作好运湾。驶过好运湾,前方灯火通明的地方是清平转运星光码头,该码头仿造了古代墙壁的特点,在墙缝里安装了许多夜灯,晚上看着星星点点的光亮,不禁让人发出“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感慨。相传,郑板桥从扬州坐船路过济宁时见到济宁运河帆船如林,两岸货物堆积如山,船工的号子此起彼伏,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郑板桥坐在船头并即兴作诗一首:“一湾运河景色幽,画船猎猎风帆稠。岸边码头人熙攘,处处笙歌醉酒楼。”
继续向前行驶是大闸口,明清至民国期间,在大闸口河南岸形成了众多商业店铺。民国十六年更名为“南河涯”,又因靠老运河南岸上游,于1934年改称为“大闸口上河南街”。2019年,依托运河文化重新开发打造了“大闸口南岸街”。南岸街东起清平桥、西至南门桥,全长约500米,是“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街区内设有观河台、邀月台,还有各类传统手艺和名吃,再现了昔日“融南汇北、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远处,古老的桥梁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它们见证了运河的沧桑历史,也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玉带桥有着运河上最美之桥称号,桥面与水面相映成趣,宛如一轮圆月。若把玉带桥比做横批,穿过桥身往回看,上联是“闲步虹桥,正堪临月魄”,下联是“静听绝唱,能不仰诗仙”。玉带桥北接翰林街,在明清时期是文人书生科举考试必经之路。因玉带桥形似古时候官员的腰带,科举考生们必行此桥过河,祈求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游船途中,随处可见包含济宁特有的运河文化和太白文化元素的3D投影,以三维成像、感应灯光秀等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两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将灯光、文化有机结合,增强文化黏性,突出打造具有济宁特色的运河夜游,让游客在现代光影技术的震撼体验中,传承运河文化,感受运河文化的厚重。

太白楼与古运河隔路相望,据史料记载,公元736年,李白曾在济宁居住23年,在他家后面有一座酒楼,他经常在这座酒楼呼朋唤友,饮酒赋诗,渐渐地,酒楼便有了一些名气,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将这座酒楼改称太白楼,也就是现在的李白纪念馆。相传,千古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写于此。如今的太白楼已成为古运河济宁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运河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太白楼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以及每一首诗篇、每一座石刻,都是济宁这座城市与时间碰撞出的绚烂火花。
船行水中,微风拂面。夜游运河,是一次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体验,随着水波的荡漾,你可以抛下繁忙的生活,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当游船缓缓靠岸,你或许还会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的夜游运河之旅。

来源:济宁日报、更济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31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