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手造 云赏非遗”非遗影像线上展示活动——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
2022-10-28 09:59 济南市文化馆 1316 0
葫芦是分布区域广、繁殖能力强的泛生态物种,具有食用、器用等“济世之功”,被赋予以孕育生命、繁育种群、寓意“福禄”的原始文化象征。章丘葫芦雕刻作为基于葫芦文化衍生的立体艺术,是用刀、针在葫芦表面上浅刻或镂空,以线条、空隙勾勒出山水、花卉及人物等内容的地域性工艺。该技艺最初成型于清中后期,以家庭或家族传承为主,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章丘地域文化特色的工艺化表征,渗透着当地传统审美意识与文艺趋向流变。
济南市章丘区特殊的自然禀赋为种植葫芦提供了天然场所,据清道光13年《章丘县志》记载可知,最晚至清道光年间,章丘地区已经普遍种植葫芦。同时,该地区位优势显著,自古是人流聚集地与商品集散地,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清末,“北方各处皆养蝈蝈”,葫芦成为制作虫具的首选材质,雕刻葫芦遂成为社会大众的主流选择。章丘文祖籍马丙福作为第一代从艺者,以雕刻葫芦虫器、盛器等实用性器具为主。其后,经六代人的坚守并传承至今,该技艺发展日臻繁荣,雕刻技法丰富、传承群体扩大、地域影响扩大至省外多个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幅提升。
章丘葫芦雕刻作为成熟的工艺体系,其用料考究,多选取本地所产大型、亚腰、扁圆等优质葫芦;以针刀并用为工艺特色,大处捉刀彰粗犷,小处用针显精微,整体追求“刻破肌理”的雕刻效果;秘制松枝墨料,雕刻与上色同步进行,力求达到“入骨三分”的色彩效果;创作题材生活气息、地域特色浓厚,创作主题与礼俗文化、佛道文化、图腾崇拜紧密相连,展现出淳朴、厚重的艺术风格。目前,该技艺日趋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在深化葫芦文化研究、丰富民族传统工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及解决当地就业、扶贫助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济南市长清区文化馆 
创作 442 粉丝 3
山水长清 文化齐鲁
推荐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