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村芯子是山东省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两天,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周村芯子是一个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和周村花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时期,周村的商业陆续发展规模渐大,商业街市分布完整,分工精细,配套完善,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商纷纷来此进行贸易,带来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当时周村庙宇众多,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祭祀形式,各种庙会也应运而生,在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高的能够尽情的看,个矮的和老人、小孩只能远远站着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便逐渐出现了“踩高跷”等表演节目的形式,一些大型表演节目还扎制了人抬的舞台,演员站在上面进行表演,远远就能看见,周村芯子即在此开始成形、发展,并逐渐传至四邻周边,《博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
周村芯子,以奇、险、秒著称,为天下一绝,分双人芯子、三人芯子、多人芯子等。表演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剧和民间故事,如《天仙配》《贵妃醉酒》《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清代诗人李振声写过一首竹杖词:“楼阁层层耸绛霄,半天霓羽奏仙韶。近束莲底花犹好,掌上分明静婉腰”,非常形象地描绘出“芯子”的奇妙。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芯子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周村地区虽然一直保留着这项活动,但规模已日渐萎缩,处于濒危状况,亟待保护、继承和发展。 2008年6月7日,周村芯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供稿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
编辑 | 杜增毅
一审丨孟凡
二审丨任鹏 邓永才
三审丨曹三强
推荐阅读
非遗传承 | 国家级非遗项目——周村丝绸染织技艺
培训动态丨淄博市文化馆群星讲堂2023年全市文化馆 (站)舞蹈业务骨干培训班成功开展
文化服务 |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淄博市文化馆文艺志愿者惠民演出走进殷家村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优质文艺资讯
零距离享受文化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