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传承保护的“三化”路径

2024

07-18

08:48

济南市商河县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图片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中国秧歌之乡”——商河的鼓子秧歌,集歌、舞、诗、乐、戏于一体,富有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承载了65万商河人集体乡愁的特色文化符号,更是一项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

笔者几十年悉心关注秧歌发展,发现同大多数依赖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遗项目一样,从远古走来的商河鼓子秧歌也一度面临传承人匮乏、传播地域窄等严峻挑战。近年来,商河县勇踏时代节拍,在与时俱进中走出一条成功的“三化”保护传承之路。


秧歌现代传承与文创发展中的物性转化

图片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无形的非遗,最好的保护方法之一就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转变。

对此,商河县探索出鼓子秧歌的物质化生存路径,近年来不断完善商河鼓子秧歌校本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形成覆盖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实用性商河鼓子秧歌教材体系,开创了商河鼓子秧歌物质化保护传承新篇章。

图片

推进商河鼓子秧歌博物馆建设,在县城展馆设置商河鼓子秧歌专题服装道具实物展区,陈列商河鼓子秧歌典型场阵泥塑,直观而形象地传承商河鼓子秧歌知识。同时,积极推进商河鼓子秧歌博物馆建设,深入细致搜集鼓子秧歌老物件,丰富馆藏,传承秧歌艺术。鼓励商河鼓子秧歌题材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书画摄影、学术理论等的创作与研究,组织编印《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文集》,从理论与技术层面积极促进商河鼓子秧歌的保护传承。

推动城市建设固态融入商河鼓子秧歌元素,商河县相继建成人民公园商河鼓子秧歌广场、银河路商河鼓子秧歌雕像、滨河公园商河鼓子秧歌雕塑墙、商中河沿岸商河鼓子秧歌造型路灯、西关桥商河鼓子秧歌造型护栏等一大批公共建筑与市政设施,固态融入鲜明的商河鼓子秧歌元素符号,大力营造商河鼓子秧歌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让商河市民可以随时随地“看得见、摸得着”商河鼓子秧歌艺术。

图片

乡土艺术城镇化?拓宽秧歌展演舞台

作为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乡土民间艺术,千百年来,商河鼓子秧歌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农村,表演主体与受众也来自农村。

推动乡土艺术城镇化,商河县委、县政府连续举办41届鼓子秧歌全县汇演,成为商河县城区影响深远的新民俗,参演秧歌队逐步打破农村地域、农民身份的限制,县城居民、单位组织的秧歌队成为汇演新生力量。

图片

商河县文化主管部门有意识地将商河鼓子秧歌植入城市广场舞,秧歌广场舞曾在全省首届中老年广场舞大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全县566支广场舞队伍中,有463支习练商河鼓子秧歌广场舞。

在此基础上,商河县文化馆在县城区各文化站点培育组建了12支城区商河鼓子秧歌队,带动相当比例的城区人群参与,为保护传承商河鼓子秧歌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商河县创新思维,走出一条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道路,从农村到城镇,它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从民间到剧场,它的形式内容更加多元。

图片

推广普及全龄化?让民间艺术开枝散叶

非遗源自民间,更应回归民间,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图片

传统商河鼓子秧歌的习练表演者以青壮年为主体,面对“打工潮”冲击下的农村青壮年流失现象,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着眼全龄传承,努力解决“人”的问题。首先是向前延伸,从娃娃抓起,启动“商河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请非遗传承人授课,让商河鼓子秧歌艺术在校园生根、发芽。

截至目前,商河县已在100多所学校组建了136支秧歌队,培训学生6万人,构建起了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院校的秧歌传承体系,一举成为引领全县商河鼓子秧歌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

中老年人也是跳秧歌的主力队伍,组织开展中老年商河鼓子秧歌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将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兴趣爱好引导到秧歌上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参演商河鼓子秧歌的老年群体近年来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并在省市各类舞蹈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图片

“鼓子秧歌在商河普及程度高、群众参与人数多,这种现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此前,国家体育总局秧歌司负责人到商河专题调研时感叹说。

千年岁月的洗礼,千年情感的积淀。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牢牢抓住民心、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增添了诸多色彩的商河鼓子秧歌不断创新、博采众长,为繁荣中国秧歌艺术繁荣探索出了独有的“三化”路径,也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图片
转自:麦丘三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