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文脉绽放非遗华彩——“齐传承,品味淄博非遗韵味”

2025

03-18

12:07

淄博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淄博,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璀璨的非遗明珠,其中不乏国家级非遗项目。

陶瓷烧制技艺

淄博被誉为 “中国陶瓷名城”,其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沂源扁扁洞作为早期制陶遗址,见证了这一技艺万年的传承。8500 多年前的后李文化古陶窑,是全国最早的陶窑之一,而北朝 “寨里窑”、唐宋 “磁村窑”“博山窑” 等十几处古窑址,更是彰显了淄博陶瓷深厚的底蕴。

商周时期,淄博的先民已掌握原始瓷器烧制技术。北朝时,青釉瓷工艺发达;唐代,黑釉瓷晶莹如漆;宋代,制瓷业繁荣昌盛,白瓷、黑釉瓷等精品层出不穷,其中 “白瓷” 曾作为贡品;金代的粉杠瓷特色鲜明。明清以后,窑业日益兴盛,淄博成为山东省陶瓷产销中心,跻身全国五大瓷都之列,产品畅销海内外,在我国乃至世界物质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陶瓷作品《蛇祥龙韵》

琉璃烧制技艺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博山琉璃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底蕴深厚。其生产始于汉代,盛唐时名扬天下,元末实现工业化,明清时期成为全国琉璃中心。博山拥有全国唯一的炉神庙、首家琉璃博物馆与平板玻璃厂,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以及专著《颜山杂记》。

琉璃烧制以焦炭、长石等为原料,铜铁铅等作为着色剂,在 1400 摄氏度的高温下熔融后,经吹、塑、展等多种技法成型。博山当地丰富的资源,为琉璃烧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成为淄博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

琉璃灯工作品

丝绸染织技艺

周村丝绸染织技艺源远流长,起源可追溯至商代的於陵侯国,是中国桑蚕丝绸业的重要发源地。两千多年来,从汉代至唐代,周村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丝绸业蓬勃发展。明嘉靖年间,周村成为全国四大 “旱码头” 之一。清乾隆时期,植桑养蚕成为当地的主业,丝市极为兴盛。

该技艺传承至今已历五代,以翟先宝、王利民、张义为代表的传承人继续发扬传统。技艺涵盖缫丝、织丝、印染三大工艺,经过 30 - 40 道工序,将蚕丝精心制作成多样精美的丝绸制品,展现了淄博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丝绸染织作品《金蛇报春》

传承人故事

蒲章俊与霍俊萍的传承之路

在淄博戏曲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蒲章俊和霍俊萍两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出了突出贡献。

蒲章俊

蒲章俊,与聊斋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身为聊斋俚曲第十一代传人,1945 年 7 月出生于淄川区蒲家庄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自淄博一中毕业后,他毅然回乡务农,在生活的磨砺中沉淀自我。1980 年,他调入蒲松龄纪念馆工作,如今担任名誉馆长一职,继续守护着聊斋文化。

在蒲松龄纪念馆工作的岁月里,蒲章俊倾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讲解员,为馆内征集了 200 余件珍贵的名人字画,更为聊斋文稿补全了缺失的篇章,在蒲学研究的道路上深耕不辍。聊斋俚曲,这一蒲松龄先生创作的艺术珍品,在蒲氏家族中代代相承。蒲章俊的老爷爷、爷爷、父亲皆能演唱,他传承这份古老的文化,用地道的淄川方言说唱,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诙谐幽默的风格,极具感染力,让每一个聆听者都为之动容。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蒲章俊表演《聊斋俚曲》曲牌“耍孩儿”。

霍俊萍

在五音戏的艺术天地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霍俊萍同样书写着传奇。她出生于1947年,身为国家一级演员,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13岁考入淄博市五音剧团,拜师鲜樱桃,16岁时已初露锋芒。此后,她主演了三十余部古装与现代剧目,不断突破自我,勇于融合其他剧种的音乐语汇,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成为五音戏领域的璀璨明星。

作品 《腊八姐》中的霍俊萍剧照

蒲章俊与霍俊萍,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使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非遗活动

淄博市文化馆举办

2025蛇年非遗文创展

为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2025年1月22日至3月1日,淄博市文化馆举办了 “银蛇献瑞 巳巳如意”2025蛇年非遗主题文创展。此次展览汇聚了 150余件与蛇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陶瓷、琉璃、丝绸等多种淄博特色非遗技艺,将传统非遗与生肖文化巧妙融合,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欣赏,让大家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也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淄博非遗,是历史的馈赠,是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它们正以独特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期待更多人走进淄博非遗,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