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护”济南非遗高校联盟执青春之笔绘非遗新蓝图

2025

09-11

08:25

济南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图片

暑假伊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毛晓帅带领团队师生近十人走进平阴县孔村社区,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皮戏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并同步开展影像民俗志拍摄。本次活动是“青春·守护”济南非遗高校联盟“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活动之一,目的在于发挥驻济高校资源优势,深度参与我市传统戏曲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

“青春·守护”济南非遗高校联盟于去年6月7日正式成立。成立一年多来,联盟在破解青年人才断层、创新力不足、传播渠道有限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做出全新探索。

图片

济南市非遗“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签约仪式暨非遗“两创”座谈会。

多元协同

联盟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

济南拥有众多高校,这些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济南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负责人付伟安介绍,济南非遗高校联盟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共青团济南市委指导,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联合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9所驻济高校组建,旨在探索政府、企业、高校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

图片

“济南非遗高校联盟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构建了常态化联系机制,定期召开非遗传承发展主题会议、学术论坛、沙龙等,为政府、高校、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各方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非遗传承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新途径。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功能,在非遗研学、非遗文创、数字化传播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例如,利用高校的创意设计能力,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付伟安举例,去年举办的“新时代·锡生活”创意设计大赛中,联盟高校成员进行了科学的指导与设计理论的支持,为非遗锡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文创企业、非遗传承人等也是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创企业为非遗项目提供市场运营、产品开发、销售等支持;非遗传承人则作为非遗技艺的持有者,参与到联盟的授课教学、实践等活动中。”付伟安表示。

付伟安介绍,联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在人才资源方面,高校为非遗项目输送专业人才;同时,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为学生传授非遗技艺,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在理论资源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学术研究可以为非遗项目提供理论指导,非遗项目的实践经验和文化内涵也为高校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在平台资源方面,联盟整合各方的展示、传播平台,如高校的展览场馆、文化馆的展示平台、企业的市场推广渠道、政府的文化宣传平台等,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多展示和传播的机会。”

成果斐然

多方发力共推非遗创新发展

自成立以来,济南非遗高校联盟在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联合相关高校,今年我们调研了近20个非遗项目。”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琳介绍。

在非遗调研方面,联盟针对济南多项非遗项目开展专题调研,精准掌握项目现状并提供解决方案:

图片

针对莱芜木版年画、锡雕等非遗项目,邀请山东管理学院手工艺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就文创开发、包装设计、品牌IP塑造、数字化传播等方面,给予调研项目中肯的发展建议与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针对平阴柳下惠传说、王皮戏、平阴渔鼓等非遗项目,组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开展抢救性记录,通过口述记录、技艺展演观看等梳理项目信息,计划通过数字化建档、整理技艺教材保护濒危项目;针对侯氏社火脸谱、章丘黑陶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联合山东女子学院教师分析传承困境,提出从包装设计、文创研发、视频宣传等方面扶持,并初步达成“非遗项目纳入学院教学体系”的合作意向;联合华夏记忆(山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考察鲁绣、泥塑兔子王等项目,针对人才断层、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计划助力非遗产品创新与拓展市场销售;针对济南面塑、陶器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邀请山东艺术学院专家探讨保护思路,建议济南面塑通过课程升级、材料包开发、工具书编写等方式,降低体验门槛,让更多人能接触,陶艺需要融入现代审美并深挖文化底蕴。

在非遗帮扶方面,今年6月,在全市优选10个非遗项目进行试点帮扶,通过“一专家一项目”结对子模式,实施精准对接帮扶。锡雕、济南面塑、济南剪纸、侯氏社火脸谱、王皮戏等10个极具济南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与校企艺术管理、手工艺研究、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相关负责人签署合作计划书。帮扶内容丰富全面,不仅包括技艺传承指导,还涉及产品设计开发、品牌推广、市场运营等全链条支持。

“高校专家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这次帮扶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也让我对锡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信心。”青年锡雕传承人王绪贤在签约现场表示。

在非遗校园传承方面,联盟推动非遗课程教学、青年人才培养等工作。例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锡雕、社火脸谱两个项目的传承人合作,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传承人长期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山东女子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济南市文化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非遗传承创新实践基地”。济南市文化馆通过非遗展示、学术交流、互动教学等多元方式,进一步深化与驻济南高校合作,多渠道拓宽非遗传承实践路径,擦亮非遗高校联盟活动品牌,促进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多方共赢

传承人、高校、企业各有所获

非遗传承人在联盟中获得了更多支持与发展机会。他们通过与高校、企业合作,解决了传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难题。例如,莱芜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桂利在与高校专家交流后,对年画的创新设计有了新的思路,其作品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受到更多消费者喜爱。

图片
图片

高校师生在参与联盟活动中,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学生通过参与非遗项目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落实落地济南市非遗“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中,毛晓帅在对王皮戏开展调研后表示:“我们团队后续将系统整理口述史文本、影像资料,建立王皮戏专属档案库。同时计划联合文旅相关部门策划推出专题纪录片、学术论文等,希望通过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为王皮戏注入学术支撑与传播活力,让更多人看到这一扎根乡土的艺术瑰宝的文化价值。”

图片

王皮戏传承人梁广斌难掩激动,他说道:“毛教授团队来帮我们做抢救性记录,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以前咱们王皮戏的老唱腔、老剧本,全靠脑子记、本子传,生怕哪天真就断了档。现在他们用专业设备拍、用心记,还帮着建档案库,这是把咱们王皮戏的‘根’给牢牢护住了。有这样专业的团队帮衬,往后的路肯定走得更宽!”

文创企业通过与联盟合作,寻找到新的市场商机。借助非遗的魅力和高校的创意设计,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华夏记忆文创公司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的非遗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张琳介绍,未来,济南非遗高校联盟将继续深化各方合作,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在非遗学科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合作,完善非遗相关专业设置,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在非遗文创方面,携手高校资源,打造更多具有济南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在非遗数字化传播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数字化非遗展示平台,让更多人可以便捷地了解和体验济南非遗。同时,联盟还将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共同推动济南非遗事业蓬勃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