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2
09:14
淄博市文化馆
收藏分享
评论
0
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淄博市文化馆(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淄博市临淄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承办,淄博市临淄区文化馆协办的“泱泱齐风 共享传承”齐文化主题非遗展于8月29日在山东省文化馆二楼非遗展厅展出。为了让更多人能够领略齐文化非遗的独特魅力,淄博市文化馆特别推出线上展。诚邀广大市民和非遗爱好者共享非遗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
鹧鸪戏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朱台镇上河村,有300多年的历史。2011年,鹧鸪戏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鹧鸪戏的唱腔与念白取材于临淄方言,又吸取了京剧的精华,既大气规整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爆娃娃、亲家斗调、刨等十五个曲牌,鹧鸪戏的很多唱腔中都带有拖腔,如同鹧鸪鸣叫,十分婉转动听。鹧鸪戏的念白采取地方语言与京剧语言相结合的形式。鹧鸪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月琴等。打击乐器有小鼓、大锣、手锣、钹、铙钹、战鼓等。鹧鸪戏中,打击乐占重要地位,除独特的锣鼓点外,还有《一封书》《速通》《三补裹》《紧三紧》等乐谱。鹧鸪戏的精品剧目有《胭脂》《龙宝寿》《采茶奇案》,连台戏《五凤岭》《太公传》等五十余部。
鹧鸪戏演出剧照
阁子里芯子
临淄区金山镇南仇东村阁子里芯子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由当地的“扛阁”和“抬阁”发展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阁子里芯子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演出活动,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秧歌、体育、舞台剧等表演,主要利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儿童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各种故事。造型精美奇特,设景布局惟妙惟肖、险中带趣。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阁子里芯子的艺术特点是“花上有人”“物上有人”“人上有人”等,表演中能在不知不觉中“开”与“合”,“升”与“降”,“转”与“跳”,“飞”与“飘”,真正实现了艺术与技艺相结合。
阁子里芯子表演
古城膏药制作工艺及正骨医术
古城膏药制作工艺及正骨医术最早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山东乃至全国地区有正史记载的古老医术品牌,目前有万宝堂、万春堂等主要分支。2016年,入选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国年间《临淄县志》记载:“清代,崔宝和的正骨术著称于世”;《淄博文史资料》记载:“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古城村崔氏正骨医术和古城膏药的配方与熬制,技艺精湛,源远流长,著称于世,是临淄齐城的一颗医学明珠”。目前,古城膏药及医术治疗范围已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地。
熬制膏药
扈氏鼻炎药膏制作工艺
扈氏鼻炎药膏制作工艺是一种鼻炎药剂的熬制工艺,历史悠久。主要是针对鼻炎引发的头疼、鼻塞、嗅觉减退、记忆力下降、喘息、流涕等症状的治疗。2009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扈氏鼻炎药膏的主要成份为鱼腥草、辛夷、白芷、甘草等36味中药,用香油浸泡、烘干研末,再放入香油中用文火慢熬,经过去火毒、去渣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熬制过程中,首先将配制好的中药晾干、粉碎至80目,然后将药末放到香油中浸泡24小时,其次将泡制好的药放置到火上熬,初需文火,中间用稍大一些火,待出锅时,火再调小,熬制时间为24—36小时。最后将熬制好的药膏密封保存。
扈氏鼻炎膏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