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研究丨破解“小活动”与“大理论”的悖论:烟台《群文研究》的成果转化与效能释放

2025

09-12

18:00

烟台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群众文化则是这一灵魂中最具烟火气的底色。在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既需要以丰富的活动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更需要以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长远发展。烟台市文化馆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重活动、轻理论”的工作短板,精心研究,主动破题,推出《群文研究》栏目,旨在以理论研究为支点,推动各项实践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实践积累—理论提炼—创新反哺”的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图片


长期以来,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承担着“活动组织者”的核心角色,聚焦于开展演出、展览、培训等具象化服务,以“办活动、送文化”的模式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烟台市文化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扎实的实践成果。比如,以“文旅七进”搭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快车道”,让艺术走出场馆、深入田间地头;馆办乐团通过保利院线全国巡演,实现艺术传播与文旅融合的双向赋能,拓宽文化影响力边界;以“攀峰计划”推动群文创作从“摘金夺银”向精品化、机制化升级,提升烟台本土群众文艺创作质量;构建“公众导向型”策展体系,让展览真正贴合群众审美与需求;以“网格”赋能公共服务,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匹配社区需求,破解服务“大水漫灌”难题;创新非遗国际传播模式,从“走出去”到“融进去”,让烟台非遗在国际舞台焕发活力;以芭蕾艺术为支点打造央地合作范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从“覆盖”向“提质”跨越等案例。

图片

图片

这些实践成果涵盖了文艺创作、活动策划、品牌打造、团队建设、交流传播等多个维度,不仅丰富了烟台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同时,烟台市文化馆也清醒地认识到,零散的实践案例若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与提炼,便难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成功的活动模式为何有效?不同服务场景下的经验能否融汇?广大市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趋势如何精准把握?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跳出“就活动论活动”的局限,以理论研究的深度为实践“固本培元”。正是基于对“重活动、轻理论”短板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探索,《群文研究》栏目应运而生,成为烟台市文化馆连接实践与理论的学术纽带。

图片

图片

《群文研究》以“记录发展、探索路径、传播成果”为核心定位,首要功能便是系统梳理烟台市文化馆多年以来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将零散的“工作碎片”转化为成体系的“理论成果”。栏目收录的文章聚焦群文工作的全链条,从具体的运营模式到宏观的服务理念,实现了实践经验的深度提炼。例如,针对馆办剧乐团的建设,系统总结出“1345”培育管理模式——通过明确“1个核心目标”、搭建“3大支撑体系”、完善“4项保障机制”、落实“5类培育举措”,推动馆办剧乐团从单纯的演出队伍升级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引领者”。这一模式不仅为烟台馆办文艺团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更因其可操作性强、适配性高,成为全国基层文化馆团队建设的参考样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公共文化服务下沉领域,《群文研究》对“行走的美育课堂”项目进行了全面剖析。该项目打破传统文化馆“坐等群众”的固定场馆服务模式,组织培养教师、文化志愿者深入乡村学校、社区广场等,将美术、音乐、舞蹈等美育课程送到群众“家门口”,累计惠及超20万群众。通过该项目的策划逻辑、执行流程、效果评估体系,提炼出“需求导向—资源整合—精准配送—动态反馈”的服务闭环,为破解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针对“网格化”文化志愿服务、非遗国际传播、全民艺术普及等实践,均从“实践背景—实施路径—成效亮点—经验启示”四个维度进行解析,让每一项实践都形成可追溯、可分析、可借鉴的理论成果,彻底扭转了长期困扰文化馆发展提升的“重活动、轻总结”被动局面。

图片

图片

除了梳理本土经验,《群文研究》还将以开放的视野搭建起全国性的群文交流平台,通过“引进来”优质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烟台群文工作注入新思维、新动能。栏目将定期收录国内公共服务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其他地区文化馆的创新案例,为烟台市文化馆优化服务体系提供有益的参照。

图片

开展跨区域的群文工作经验交流,可以让烟台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跳出“本土视角”,看到群文工作的多元可能性,可以在不同理念的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灵感。例如,借鉴城市“网格”模式,结合自身文化志愿服务基础,由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市委政法委制定《烟台市社区“网格化”文化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方案》,推出“社区文化辅导员”机制,由文化馆工作人员对接社区网格,既负责文化需求调研,也统筹志愿服务、活动策划等工作,实现了服务从“粗放配送”向“精准定制”的升级。通过《群文研究》这一平台,烟台的群文工作不再局限于“自我摸索”,而是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以“他山之石”滋养本土实践,形成“吸收—转化—创新”的良性循环。

图片

《群文研究》的核心价值,最终体现在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反哺作用”上——通过理论研究破解实践难题,以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服务效能,让文化馆真正成为市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响应者”、城市文化活力的“带动者”,实现“人民终身美育学校”的文化使命。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烟台市文化馆与养马岛中原村共同开展的“艺术乡村”计划,在文化传承、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养马岛乃至更多乡村的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实现乡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双重目标,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文化振兴的优秀典范。近几年文化馆策划推出的“百团汇演”,正是通过搭建群众展示才艺的舞台,让普通市民和民间文艺团队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从而在文化活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幸福感、满足感。这一系列基于理论研究的服务优化,让烟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千篇一律”变为“百花争艳”,群众的参与热情以及满意度大幅提升。

图片

图片

在文艺创作提质方面,《群文研究》对“攀峰计划”的跟踪研究,为烟台市的群文创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栏目通过分析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社会反响、专业评价,提出“扎根地域文化—聚焦时代主题—贴合群众审美”的创作原则。基于这一理论指导,烟台市文化馆近年来打造出一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力作,引发群众强烈共鸣。以烟台绒绣宏伟巨作《祖国大地》为创作蓝本的新创舞蹈作品《绣新颜》,荣获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作品以“绣”为核心意象,构建起一幅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个体劳作到群体奋斗的时代画像,其中蕴含的“传承中创新、奋斗中前行”的内核,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以“八仙过海的传说”为灵感源泉创作的音乐作品《海上》,通过现代音乐语汇的融合创新,生动诠释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一古老谚语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内核,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神话叙事,升华为激励当代人追求理想、协作奋进的时代强音。这些作品不仅在省级、国家级赛事中获奖,更通过各类基层巡演与展播等形式走进群众生活,实现了“创作—传播—惠民”的有机统一。

图片

图片

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群文研究》对“文旅七进”“保利院线巡演”等实践的理论总结,形成了烟台市文化馆探索“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文旅七进”为例,栏目提出“以活动聚人气,以人气塑品牌,以品牌拓价值”的思路,推动“文旅七进”从单纯的活动项目升级为涵盖演出、培训、展览等基层文化服务的综合品牌,突破了传统场馆服务的局限,将优质多元的文化服务资源精准送达基层末梢,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烟台市推动文化惠民、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如今,“文旅七进”不仅成为烟台群众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更通过与景区、企业合作,开发出“非遗研学”“快闪体验”“海上音乐雅集”“乡村音乐会”等衍生产品,为文化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望未来,《群文研究》将继续以“紧跟时代、扎根本土、服务群众”为导向,深化群文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一方面,将聚焦群文领域的新趋势、新课题,如数字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引领、后疫情时代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非遗活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等,通过专题研究、基层调研、专家指导等形式,形成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挖掘烟台地域文化资源,从胶东文化、海洋文化、开埠文化、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动文化馆理论研究与本土特色文化的深度结合,打造具有烟台辨识度的群文工作模式。

烟台市文化馆以《群文研究》打破“重活动、轻理论”短板的实践,为基层文化馆提供了有益启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既需要“接地气”的活动实践,也需要“有深度”的理论支撑;既需要“向内看”的自我总结,也需要“向外看”的交流借鉴。下一步,随着《群文研究》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烟台市文化馆将持续实现“实践创新—理论提升—服务优化”的闭环发展,让群众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城市灵魂、点亮群众生活的重要力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