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研究丨秧歌扭进城:一项活化非遗、惠及民生的春节文化实践

2025

09-10

12:31

烟台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图片


    传统节假日是文化馆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关键时段。烟台市文化馆紧抓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连续两年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秧歌进城”暨新春非遗大集民俗展演活动,不仅有效满足了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以其“现象级”的火爆场面,成为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活化非遗项目、增强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经典案例。本期《群文研究》旨在系统梳理该活动的实施背景、主要做法、成效影响,并对其下步工作举措提出展望。

图片


一、实施背景:回应时代需求,重塑节日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特别是在春节等传统佳节期间,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享受和家庭聚会,更渴望参与具有浓郁文化气息、能够带来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的群众文化活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城市里的春节文化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吸引力不强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作为胶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胶州秧歌等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展演场域多局限于乡村或特定节会,在城市中心的展示机会相对有限,其传播力、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片

图片

面对这一问题,烟台市文化馆清楚认识到,传统节假日不仅是服务群众的“黄金期”,更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供给的“机遇期”。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必须主动作为,策划推出既能体现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主题活动,让市民在参与活动体验中,感受快乐祥和的节日氛围。“秧歌进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将充满乡土气息和蓬勃生命力的民间秧歌引入城市中心,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纽带,为春节期间的城市生活注入别样的文化活力。


二、 主要做法:精心策划组织,确保活动精彩圆满



(一)提早谋划,精准定位。

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文化馆提前数月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活动可行性研究和方案策划,包括场地的选择。明确活动定位为“民俗盛宴、市民节日、城市名片”,旨在打造一场群众广泛参与、热闹喜庆祥和、现场安全有序的“春节嘉年华”。活动时间特意选定在春节假期中后期,既延续传统节日氛围,又方便市民举家外出观看参与。

图片

图片

(二)联动四方,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市直文旅部门的协调组织功能,构建了“文化馆主导、县市区联动、队伍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深入各县市区,遴选最具代表性和表演水平的基层秧歌队伍,确保节目质量;二是与公安、城管、宣传等部门密切协作,制定详尽的场地、安保、交通秩序及宣传方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宣传到位;三是动员全馆工作人员及文化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提供现场引导、参演队服务,展演组织联络等活动执行。

图片


图片

(三)优化设计,提升体验。

 在活动设计上,注重传统性与观赏性的统一。选择烟台城市标志性广场——位于市政府办公大楼前的“市民广场”,作为展演主场地,考虑到方便市民聚集观看。表演内容既原汁原味展现秧歌的粗犷豪放、幽默诙谐,也适当融入时代元素,增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设置互动区域,鼓励市民跟随队伍即兴舞动,或与演员合影,变被动观看为主动参与,极大提升了活动的沉浸感和体验度。

图片

图片

(四)立体传播,扩大影响。 

采用“线下+线上”的传播方式。线下通过传统媒体发布活动预告,线上利用当地主流新媒体平台、文旅官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预热和直播报道,有效扩大了活动的宣传影响力,即使未能亲临现场的市民也能感受到民间秧歌的热烈气氛。

图片

(五)安全防范,保障有力。

 将安全保障置于首位。活动之前,文化馆成立安全保障小组,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要制定周密的安全预案。积极上报对接辖区警方,投入一定警力和安保人员维持秩序,合理设置隔离栏、观演区,动态控制人流,确保活动现场通道畅通。同时,现场配备防火等配套设施,为所有演职人员购买意外险,为活动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 成效与影响:社会效益显著,品牌效应凸显



烟台市文化馆“秧歌进城”活动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是火爆出圈,极大丰富了市民春节文化生活。活动连续两年引发全城热潮,现场人潮涌动,欢声雷动,气氛热烈。来自市区及周边居民扶老携幼,争相观看,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许多市民感慨:“这才是有年味的春节”“看了秧歌,感觉这个年过得完整了”。“秧歌进城”活动有效满足了市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活动的迫切需求,成为烟台市民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年夜饭”。

图片

二是活化非遗,有效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秧歌进城”为烟台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高规格、高关注度的展示平台,让深具胶东地方特色的民间秧歌从田间地头走向城市中心,走进了更多市民群众的视野,特别是激发了年轻群体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活动的成功也极大地鼓舞了基层秧歌队伍和非遗传承人,增强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传承积极性,使民间秧歌等非遗项目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图片

三是打造品牌,显著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和影响力。“秧歌进城”已成为烟台市民春节期间极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它生动展现了烟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形象,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报道,在网络空间形成了传播热点,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烟台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亮眼注脚。

图片

四是凝聚人心,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秧歌进城”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为市民提供了情感释放和文化认同的公共空间。在共同的观赏和体验中,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凝聚了社会正能量,促进了社会和谐,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

五是示范引领,为节假日文化活动提供了成功范式。烟台市文化馆的实践证明,只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勇于创新活动形式,精心做好组织保障,传统节假日文化活动完全可以做得既叫好又叫座。其为公共服务机构如何有效利用传统节日、活化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下一步举措



着力创新活动内容,拓展活动模式,探索节庆文化活动的长效发展机制。面对取得的活动成果和未来的群众需求,烟台市文化馆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秧歌进城”活动:

一是内容形式再创新。 在保持秧歌本体特色的基础上,探索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小戏小剧等)的融合,丰富其表现力。考虑增设不同主题的方阵或专场,尝试走街环节。如少儿秧歌、创意秧歌、广场舞秧歌等,吸引更广泛年龄层的参与者。

图片

图片

二是互动体验再深化。 增加教学互动环节,开设“秧歌体验工作坊”,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让市民从“看热闹”到“试身手”。利用公共文化云平台,线上提供虚拟体验与互动、线上授课等参与方式。

三是品牌内涵再丰富。 将“秧歌进城”与旅游推广、文创开发更紧密结合。设计推出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看秧歌·游烟台”主题线路,将文化活动流量转化为旅游消费增量,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图片

图片

四是长效机制再构建。 推动“秧歌进城”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发展,不仅限于春节,也可尝试在其他重要节庆日举办。加强对民间秧歌队伍的持续扶持和培训,夯实群众基础。建立更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每年活动结束做好复盘梳理工作,不断优化活动方案。

五是传播效能再提升。 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加强与更高层级媒体平台合作,提升品牌活动的全国影响力。深化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民间秧歌展示空间。

图片


五、 结 语


烟台市文化馆“秧歌进城”活动的成功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回应人民期盼、勇于守正创新,才能有效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绽放异彩,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目标。这不仅是丰富市民节假日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更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未来,烟台市文化馆将持续发力,让“秧歌”这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在城市的舞台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图片

图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