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07
16:41
烟台市文化馆
收藏分享
评论
0
当艺术的笔触深入生活的沃土,便会结出最动人的果实。烟台市文化馆原创广场舞作品《苹果红了》,正是这样一部扎根于胶东大地、汲取时代养分的艺术佳作。它以海阳大秧歌为核心舞蹈元素,将“烟台苹果”城市名片与乡村振兴时代主题深度融合,不仅凭借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斩获殊荣,更凝聚着一位老馆长——山东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家张荫松的坚守与一群平均年龄60多岁的中老年舞者的热忱付出,成为一曲广为流传、备受赞誉的乡村振兴赞歌,同时也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海阳大秧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 源于生活:地域品牌与海阳大秧歌的艺术融合。
作品《苹果红了》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烟台苹果”地域符号与“海阳大秧歌”传承的精准捕捉,实现了生活素材与传统艺术的完美嫁接。而这份完美嫁接,正源于编导张荫松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
一是扎根乡村生活的深刻洞察。作为土生土长的胶东人,张荫松对烟台乡村生活有着数十年的采风体验。他熟悉果农凌晨疏花时指尖的轻捻,了解授粉时手腕的巧转,更难忘丰收季采摘苹果时掌心与果实接触的弧度。这份对劳动生产生活的熟悉,并非来自短暂采风,而是源于他常年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生活的观察与共情,那些藏在田间地头的劳作细节,早已刻进他的艺术认知里。
二是以海阳大秧歌为魂的舞蹈语言。正因为懂乡村,张荫松才能将海阳大秧歌的舞蹈元素与苹果丰收场景无缝融合。他把果园里劳作时的利索劲儿转化为秧歌“颤步”的灵动,将采摘苹果的丰收喜悦融入“翠花”角色的“拧倾”姿态,用集体“走场”的队形还原果园里错落的果树与忙碌的人群。这种融合,既有海阳大秧歌的传统底蕴,又满是乡村生活的烟火气,也让舞蹈作品自带“烟台苹果”的地域辨识度,观众一眼便能读懂其中的胶东风情与丰收喜悦。
《苹果红了》参加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23年山东省广场舞展演
二、 匠心倾注:老馆长的坚守与中老年舞者的热忱
《苹果红了》的背后,离不开主创作者与表演者的全身心付出,他们用热爱与坚持,让海阳大秧歌的魅力与丰收的喜悦一同绽放。
(一)80岁老馆长张荫松:用一生坚守,让海阳大秧歌“活”在新时代
《苹果红了》作品的编导,是烟台市文化馆退休老馆长张荫松,一位年过八旬仍深耕胶东民族民间舞艺术、尤其专注海阳大秧歌传承与创新的“艺术匠人”。
艺术履历与坚守:张荫松从事群众文化工作60余年,始终以传承海阳大秧歌为己任,曾创作《耕海》《细雨情思》《舒心的日子扭着过》等多部经典群文作品。少儿民俗作品《我和爷爷踩高跷》登上2023年央视春晚并获高收视率。其编撰的《山东海阳秧歌教程》被北京舞蹈学院等院校列为必修教材。让海阳大秧歌走出胶东、走进舞蹈院校、走向全国。退休后,他始终放不下对海阳大秧歌的热爱,一直坚持承担编舞工作,直言“要让年轻人也爱上咱老祖宗传下来的秧歌,让它跟得上时代”。
倾注心血的创作:为了让海阳大秧歌与“苹果丰收”主题自然融合,张荫松不顾高龄,坚持在文化馆排练现场,手把手教授演员。为了使作品更贴合广场舞场景、更能表现丰收喜悦的语汇,他亲自示范秧歌舞蹈动作及队形变换,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小到手腕转动的角度,大到集体造型的穿插,都力求兼顾艺术性与生活场景。他曾说:“烟台苹果是咱的根,海阳大秧歌是咱的魂,我要让这根与魂在舞蹈里紧紧连在一起。”
张荫松编导的舞蹈亮相央视春晚舞台
(二)中老年演员:用热爱演绎秧歌风采,传递丰收喜悦
《苹果红了》的演出团队以中老年群众演员为主,平均年龄超过60岁,作为烟台市文化馆群星舞蹈团的团员,她们一直坚持在文化馆参加排练和演出,团员大多都有十年多的团龄了,她们当中的许多人也是伴随着张荫松的舞蹈作品成长起来的,既是海阳大秧歌的忠实粉丝,也是文化馆公共服务的志愿者、传播者。
一是克服困难的付出。中老年团员大多没有专业舞蹈基础,且面临身体机能下降的挑战,但是张荫松对待作品的严厉与苛刻以及他在排练现场的“不留情面”是出了名的,大家深知。为了精准呈现海阳大秧歌的韵律,每次集中排练,一练就是5-6个小时,体力透支太大,但大家仍是咬着牙坚持,直到作品打磨完成。用演员的话说,“当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当演出结束时听到台下的喊好声,成就感、自豪感爆棚,再想想排练时吃过的那点苦又算什么”。
二是传递真实的情感。上了年龄的演员,她们对身边“苹果丰收”有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舞台上,她们将秧歌动作的丰富与灵动,与果农的质朴与喜悦融为一体,笑容真挚、动作鲜活,让舞蹈更具感染力,也让观众感受到海阳大秧歌并非“老古董”,而是能表达当下生活的鲜活艺术。
《苹果红了》演出剧照
三、高于生活:乡村振兴的时代礼赞与亮眼成绩
《苹果红了》似一幅青山绿水的美好画卷,抒发着果乡人喜摘丰收果实的喜悦心情,熟悉的经典旋律,淳朴的乡音乡情,明快的音乐节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点,加上道具蒲扇的巧妙运用,使舞蹈更加清新、阳光、朴实、亲切。作品并未停留在对乡村劳作场景的简单模仿或对海阳秧歌的机械复刻,而是在张荫松的手里,通过艺术加工,赋予了作品新的时代内涵,更是凭借过硬的创排质量斩获诸多荣誉、走向全国,让海阳大秧歌随“苹果红了”一同被更多人看见。
(一)题材的质朴与共鸣
作品聚焦“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叙事,通过海阳大秧歌的舞蹈语言,展现乡村果农丰收的喜悦与农村的新变化——从烟台苹果产业的升级,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藏在“扭摆”的韵律与“热闹”的队形里。这种将非遗传承与时代主题结合的创作,既能引发基层群众共鸣,更让海阳大秧歌成为宣传烟台乡村振兴成果的“文化名片”。
(二)屡获殊荣的亮眼成绩
凭借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非遗底蕴与动人的情感表达,《苹果红了》在各类展演赛事中表现亮眼,作品荣获“山东省广场舞展演”一等奖;作品还多次参加省市文艺展演,荣获“山东省老干部艺术节”金奖作品;先后亮相“烟台国际海岸生活节”、栖霞“苹果节”、农民丰收节、烟台市“农民春晚”等重要节庆活动。这些荣誉的背后,不仅是对《苹果红了》这件作品艺术水准的肯定,更是证明了“非遗传承+地域题材+时代主题”创作道路的成功,为海阳大秧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优秀范例。
(三)走向全国的演出足迹
作品自推出以来,多次登上全国性舞台,让海阳大秧歌随“烟台苹果”的甜,传遍大江南北。2023年,作品《苹果红了》入选“引领新风尚 欢跃新时代”全国广场舞展演(山东威海片区)活动,并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授予“优秀广场舞团队”称号;入选文旅部2024年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苏州)开幕式演出,并在全国展播;参加央视综合频道《你好,生活》的节目录制,广为传播;参加“中国(烟台)国际苹果节”开幕式演出,成为节会标志性节目,让来自国内外的嘉宾通过舞蹈感受海阳大秧歌的魅力与烟台苹果文化的深厚底蕴。
《苹果红了》参加2023全国广场舞大会--山东威海片区展演
《苹果红了》参加文旅部2024年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苏州)开幕式演出
四、 赋能传承:推动海阳大秧歌主题创作的实践转化
《苹果红了》的成功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它作为一部舞蹈作品赢得了高度认可;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它对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与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强劲的创造转化活力。
一是打破“传统=陈旧”的认知,拓宽了题材边界。以往海阳大秧歌的创作多聚焦于传统节庆、历史故事,而《苹果红了》将其与“乡村振兴”“农民丰收”等现代生活主题结合,证明海阳大秧歌并非只能表现“老题材”,更能反映当下社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为后续创作者提供了“非遗+现代主题”的创新思路,可以带动一批以海阳大秧歌为元素、聚焦新时代农村的作品涌现。
二是降低参与门槛,推动全民普及。作为群众广场舞作品,《苹果红了》在保留海阳大秧歌韵律的基础上,简化了复杂动作,让普通群众也能轻松学习。如今,烟台许多社区广场,甚至多个基层的广场舞队伍,都在学跳《苹果红了》,越来越多人通过这支舞蹈了解并爱上海阳大秧歌,让非遗舞蹈走向“全民参与”,扩大了群众传承群体。
三是提升文化影响力,助力产业化发展。随着《苹果红了》等一批以海阳秧歌为元素精品力作的广为传播,海阳大秧歌的知名度显著提升,海阳市文旅部门通过各项举措,持续放大海阳大秧歌的文化影响力,通过非遗文化街区、琵琶岛滨海综合体等项目,将海阳大秧歌与滨海休闲、红色文化体验等资源结合,形成“大秧歌+文旅”的特色品牌。每年推出的春节档品牌活动“海阳大秧歌贺年会”,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往海阳体验秧歌文化,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苹果红了》演出剧照
五、广受好评:创新惠民演出形式的成功实践
文艺创作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传播力与影响力上。作品《苹果红了》不仅在各级专业舞台上亮眼,更能够深入基层,成为“文旅七进”惠民演出的“常客”,作品带着海阳大秧歌的欢乐走进社区广场、田间地头。
一是全民参与,广为传播。作品被烟台许多社区舞蹈队、老年大学舞蹈团学排推广。在抖音视频中,经常能够刷到在不同场合下跳《苹果红了》的身影,烟台市文化馆举办的2025年社区(乡村)文化辅导员培训班专门开设了海阳大秧歌沉浸式课程,并在天成社区进行了集中展演,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让大家感受海阳大秧歌的魅力,实现“艺术走进生活、非遗融入日常”。
张荫松老师在教授学员海阳大秧歌舞蹈技巧
二是惠民演出,服务人民。文化馆舞蹈团队多次走进社区、乡村,在“农民丰收节”“文旅七进”等惠民文化活动中演出。在第二十一届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苹果红了》凭借着精妙的舞蹈构思、充满地域特色的题材选择以及高超的表演技巧赢得嘉宾及观众的青睐与认可,为现场营造出丰收季节欢乐祥和的氛围。一位果农说:“没想到咱扭了一辈子的秧歌,还能跳出苹果丰收的味儿,这舞跳得咱心里甜!”
《苹果红了》(第一版)视频录制现场合影
结 语
烟台市文化馆原创广场舞《苹果红了》,既是匠心淬炼的艺术精品,更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它以海阳大秧歌为魂,让古老非遗迸发新时代活力;以乡村振兴为核,让艺术作品传递出时代温度。从深入乡村采风,到参与全国展演;从斩获舞台奖项,到推动群众普及,《苹果红了》这部作品,让烟台苹果“红了”,让海阳大秧歌“火了”。这一作品生动证明:传统非遗从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只要扎根生活、贴合时代、倾注真情,就能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而乡村振兴的故事,也能借由非遗题材作品的艺术语言,被讲述得更鲜活、更动人。